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51 点击次数:185
结直肠锯齿状病变
隐窝形态上具有锯齿状、波浪状或星状结构的一组异质性病变,包括增生性息肉、广基(无蒂)锯齿状腺瘤/息肉(SSA/P)和传统型锯齿状腺瘤(TSA)。
(1)增生性息肉:占锯齿状病变的75%,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(左半结肠),通常小于5 mm。
镜下:腺腔面呈锯齿状,锯齿状改变局限于隐窝上部,隐窝下部腺腔狭窄。
细胞越接近表面越成熟。细胞无异型性。有时可见增厚的基底膜和隐窝底部的神经内分泌细胞。
图片
组织学分型:
①微泡型:隐窝上皮内大量黏蛋白的存在,形成微泡。
②富于杯状细胞型:腺体隐窝变长,被覆杯状细胞但无黏液微泡。
③黏液贫乏型:最少见,缺乏黏液和细胞核深染细胞。
这些亚型尚无明确的临床意义,因此,在常规诊断中不要求细分。
小的增生性息肉无须特殊治疗,如果息肉较大,特别是位于右半结肠时应当全部切除。
(2)SSA/P:可分为SSA/P不伴异型增生和SSA/P伴有异型增生两种类型。
多位于右半结肠,一般大于 5 mm,息肉无蒂,表面光滑,常有黏液覆盖。
一般认为SSA/P是BRAF基因突变相关结直肠癌的前驱病变。
镜下:基本结构与增生性息肉相似,但出现特征性的锯齿状隐窝结构
① 隐窝基底锯齿化和逆向成熟,表现为锯齿状结构延伸到隐窝基底部,基底部分可见成熟的杯状细胞和黏液细胞;
②隐窝变形,水平生长,表现为隐窝基底部扩张,且宽于腺腔开口部分,呈烧瓶状、L型、倒T型、靴子型或分支状等;
③不对称增生,Ki‐67染色隐窝各部分均可出现阳性,常呈不规则或非对称分布。
从临床实践角度,只要有一个典型的SSA/P特征隐窝即可诊断。
图片
图片
SSA/P 伴异型增生:SSA/P成分与异型增生成分突然转变、界限分明(特征)。进展为癌的速度则快于普通型腺瘤。
①腺瘤样异型增生:与普通管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相似,异型增生区腺管缺乏锯齿状结构;
②锯齿状异型增生:异型腺体保持锯齿状结构,细胞核增大、空泡状,胞质通常嗜酸性。
目前不主张对细胞异型程度进行分级
(3)TSA:不常见,多发生于老年人、女性,几乎全部发生在左半结肠。多数有蒂,也可无蒂。一般体积大、通常为绒毛状。
TSA与KRAS基因突变相关结直肠癌关系密切。
镜下:典型特征为具有绒毛状结构,其上被覆高柱状上皮,核呈杆状或狭长型,胞质嗜酸性。
TSA常出现“异位”的隐窝结构,隐窝基底不锚定在黏膜肌层。
诊断要素:
①锯齿状改变,病变由锯齿状隐窝组成,表面有指状或微乳头突起(绒毛状结构);
②瘤细胞胞质嗜酸性、细胞相互融合,细胞核细长、雪茄状;
③异位隐窝形成,隐窝失去指向黏膜肌层的极性,基底部远离黏膜肌层。
少见亚型:扁平型(高度不高于周围正常黏膜的2倍)和杯状细胞型。
图片
图片
(4)锯齿状息肉病:常在结肠镜检查时意外发现,无肠外表现。
①1 型:发生部位更多位于近端结肠,可见多个体积较大的 SSA/P,此型发生结肠癌的风险高,常见BRAF基因突变。
②2型:结肠各段可见很多<5 mm 的增生性息肉,发生癌的风险不太高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